過年回到千里之外的安徽省無為縣老家,大年初一清早,父親和我就一起奔赴十多里外的錢氏宗祠——懷德堂。穿過幾個村落,再越過一片山林,遠遠地看見幾座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外鑼鼓喧天,人群熙來攘往,這便到了方圓幾十里內錢姓族人一年一度最盛大歡愉的時刻了。每年這個時候大家從各地趕回故里,祭祀后唐時期吳越王錢镠和遷居無為縣的濡須公兩位先祖。
和錢氏家族其他人一起經歷了擊鼓撞鐘、誦家訓等儀式后,我置身于錢氏宗祠,看著宗祠回廊內壁墻上石刻的《錢氏家訓》,百感交集。錢镠修身治家嚴謹,在任吳越國王時治國有方、保境安民,興漁桑、修海塘、使當時吳越之地歲熟豐稔,百業(yè)興旺?!跺X氏家訓》,則是錢镠留給子孫的精神遺產,對錢氏子孫立身、處世、持家、治國作了全面的規(guī)范和教誨,滋養(yǎng)了一輩又一輩的錢氏后人。如告誡個人正心律己:“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,言行皆當無愧于圣賢”“處事不可不決斷,存心不可不寬厚”;提倡家庭敦厚勤儉:“勤儉為本,自必豐亨”“忠厚傳家、乃能長久”;倡導服務社會:“私見盡要鏟除,公益概行提倡”“救災周急,排難解紛”;對國家,蘊含著“化國為家”的家國情懷,如“執(zhí)法如山,守身如玉”“利在一身勿謀也,利在天下者必謀之”……這些家訓,諄諄教誨子孫懷德自重、清廉自守,不做蠅營狗茍的“小我”,而要做利國利民的“大我”,所以錢氏后人家風謹嚴、克勤克儉、崇文尊教,代有人才涌現。
先祖濡須公500多年前從浙江臨安遷徙至安徽無為縣,繁衍至今的數萬錢氏后人謹遵家訓,一直保持著忠厚勤勞、敬學重才、孝悌忠信、愛家愛國的家風與傳統(tǒng),深受縣人敬重。家訓中有一句“子孫雖愚,詩書須讀”,錢氏子孫至今不曾違背。在我們村子里,家風傳承重點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,恢復高考后幾乎每家每戶錢姓子女都能考上大學,是遠近聞名的“狀元村”。外出打拼的錢姓族人也牢記“信交朋友,惠普鄉(xiāng)鄰,恤寡矜孤,敬老懷幼”的祖訓,出則誠以待人、入則扶助鄉(xiāng)里,錢姓生意人踴躍捐款,用在外辛苦掙得的血汗錢募集成立了“懷德”助學基金,資助縣里家境貧困的大學生完成學業(yè),不圖回報。
好的家訓家風潤物無聲,它無形地框塑著人的言行舉止,隨著時間的流逝,足以影響一生。在我成長的過程中,《錢氏家訓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家庭。早在我年幼時,父親便帶我背誦家訓,教我如何忠厚立身處事,如何對家庭、社會擔起責任。如今我已年過而立,對《錢氏家訓》每詞每句早已爛熟于心,細細品味,更覺字字珠璣、句句箴言。更不必說先祖錢镠那句流傳千古的“陌上花開,可緩緩歸矣”,其深含的夫妻相親相敬之意,是父母幾十年相濡以沫的精神引領,也是我去年新婚時父母對我和妻子的殷切期許?!跺X氏家訓》不僅是錢氏后人的行為準則,也是我們的“傳家寶”。在我的小家庭中,《錢氏家訓》的理念也已植入心靈、融入行動。新婚后,我常年出差在外,與妻子聚少離多,心中時有牽掛和歉疚,可妻子為了支持我的工作,常勸慰我安心做好手頭事,用家訓里的話提醒我“持躬不可不謹嚴,臨財不可不廉介”。她將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,通情達理、無怨無悔,確確實實稱得上是一個“賢內助、廉內助”。
良好的家風是中華文明綿延5000年而長盛不衰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國由千千萬萬的小家組成,家風好了,民風、政風、社會風氣必正,誠信缺失、貪腐賄瀆必無容身之地。一個人相當于一棵樹,一個家庭就是幾棵樹。通過家庭的帶動,能夠影響周邊的家庭,形成“森林”,引領一個大氣候,從而形成愛國愛家、向上向善的新風尚。通過良好家訓、家風的傳承,弘揚傳統(tǒng)美德,倡導崇德向善,每個家庭都健康而有活力,整個國家必定是生氣勃勃,方能為中華民族振興之夢奠定堅實之基。
?。ㄥX揚帆 作者單位:中央紀委第六紀檢監(jiān)察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