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熹(1130-1200年),字元晦,號晦庵。南宋徽州府婺源(今屬江西)人,是程朱理學集大成者,南宋杰出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詩人。朱熹對于如何創(chuàng)建清明的政治環(huán)境,實現(xiàn)儒家的治道理想,不僅從理論上加以探討,更在行動中作出詮釋。他的廉政愛民思想在當前仍然有現(xiàn)實意義。
愛民親民,寬嚴相濟。朱熹愛民親民,心系百姓疾苦。他認為“天下國家之大務(wù),莫大于恤民,而恤民之本,在人君正心術(shù)以立紀綱”。他在擔任浙東常平茶鹽公事期間,連年發(fā)生自然災(zāi)害,他一方面向朝廷提出救災(zāi)建議,一方面招引各地糧商到災(zāi)區(qū)做米糧生意,并減免稅收。他輕車簡從,微服私訪,掌握民生疾苦,出臺減稅賦舉措,得到百姓的愛戴。朱熹深諳“寬嚴相濟”的為政之道,他對百姓“臨民以寬”,對官吏卻是嚴格管理。他提出:“救弊之道,在今日極是要嚴。不嚴,如何得實惠及此等細民?!闭J為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,就必須嚴格吏治,嚴肅法紀。
公私分明,嚴格自律。朱熹要求做官要知曉廉恥,不與貪腐者為伍。同時要求為官要明白公私之別,凡是以“公”為準,“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,便公;以自家私意去處之,便私”。顯然,“公”是以天理為準則的處世態(tài)度,“私”則是僅憑一己之私心待人接物。而“義”為天理之所宜,“義”便是“公”;“利”為人欲之所系,“利”便是“私”。朱熹強調(diào)要注重個人品行修養(yǎng)?!八姑裰萜荩凳亓钪t否”。朱熹主張上至官員,下至百姓,都應(yīng)當加強自身修養(yǎng),才有可能實現(xiàn)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他曾說過:“士人先要識個廉退之節(jié),禮義廉恥,是謂四維。若寡廉鮮恥,雖能文要何用。某雖不肖,深為諸君恥之?!敝祆溲孕幸恢拢幸淮嗡愤^女婿家,其女貧寒,以蔥湯麥飯招待。當女兒為淡飯粗茶待父而不安時,朱熹卻寫下“蔥湯麥飯兩相宜,蔥補丹田麥療饑,莫謂此中滋味薄,前村還有未炊時”。朱熹這種心系貧苦百姓,甘于艱苦恬淡的心態(tài),是其廉潔自律的一種寫照。
公正為官,勤政廉潔。朱熹年少時就流露出清廉之志,他19歲得中進士之后,回徽州婺源故里掃墓并拜會宗族長輩。一天,他行至故鄉(xiāng)東門橋頭,見一水池石罅間淙淙涌出涼洌甘醇的泉水,頓生思悟,為官當像這泓泉水?!邦嶔げ皇е?,貧賤亦清廉”,這句話也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條。朱熹強調(diào)做官要做到公,他說:“官無大小,凡事只是一個公字,若公時做得來也精彩,便若小官,人也望風畏服;若不公,便宰相做來做去也只得個沒下梢?!敝祆涿麚P海內(nèi)外,除了他的學識淵博外,還緣于他6次彈劾臺州知府唐仲友。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親家,朱熹的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之職又是王淮推薦的。面對大義與私情,朱熹選擇了前者,其公正為官之心可見一斑。
忠孝廉節(jié),重義輕利。從朱熹的《朱子家訓(xùn)》里要求“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”,到“臨財欲取勿茍,見利欲其勿爭”,再到為岳麓書院親筆題詞“忠孝廉節(jié)”,都表明朱熹為人處世的清廉觀。關(guān)于“貪”,朱熹指出“世路無如貪欲險,幾人到此誤平生”,道明了貪欲害人的深刻道理。他認為戒除貪欲是個人成就良善之德的基礎(chǔ)。朱熹傳承了儒家學說中的“富貴有道”思想,奉行“非道弗取”的生活理念??v觀朱熹的一生,并非沒有步入高官厚祿行列的機會,只因為“道不同不相為謀”而屢屢辭官,心甘情愿地固守清貧。這從“歇馬莊讓田”這件事可以佐證,也反映了朱熹重義輕利的品格。
朱熹,作為一個宋明道學的大儒,在廉政愛民方面的許多思想和主張,對于我們加強廉政建設(shè),端正社會風氣,仍有啟迪借鑒作用。(查旭)